德城区打造“政企同行 德法润商”品牌打通优化营商环境“快车道”
来源:德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4

一直以来,德城区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打造“政企同行 德法润商”品牌,倾力发挥助企、护企、惠企、安企的积极作用,实现“硬措施”“软实力”两手抓、双见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涉企服务效能。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以法治刚性保障营商环境,让“法治红利”看得到、摸得着。一是加强制度供给。相继出台一系列撬动性政策,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制定《全区政法机关保障“企业敢干”十项举措》《涉企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推动实施《德城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联合执法部门开展治安联防、案件联查、矛盾联调、应急联动等8项协作,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二是建立产业链“法治护航官”队伍。围绕辖区绿色化工、文旅等特色产业,瞄准企业需求提供专项帮包服务,在重大项目企业,以“警格+网格+民兵”治理模式为基础,实行“一企一警务室”机制,建立由警格民警和民兵安保共同负责的“警企联防”警务室38个,融合安全巡防、消防检查、隐患排查、治安防控、矛盾纠纷调解、应急救援等多项职能,各类涉企行政、刑事案件件数下降83%。在规模以上产业园区,开展“四色光·检润营商”项目,实行企业约见检察长、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围绕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劳动争议、商业秘密等方面的需求,公布清单20余份,企业负责人自选诉求类别,通过控告申诉窗口、12309检察服务平台、“德城企业帮”服务热线等途经,提出约见申请及具体事由,综合分析研判后指定专人接访。三是搭好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三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将市场主体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范围,增设集企业合规指导、预约法治体检等服务的“综合指引”导办区,指导、发动开展营商环境主题法治宣传,组织开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专题学法考法、专项答题竞赛,累计吸引11万余人次参加。

综合配套支撑,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以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为抓手,创新推出一批便民利企的“小切口”改革,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一是着力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区法院创新“一链三环、简明快办”机制,强化诉前导入非诉程序解决,凡适宜调解的,一律实行“调解前置”,审中双方自愿协商的,一律开通“调解通道”;立案时二次分流,将过滤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商事案件交由速裁团队办理,对新类型、职能交叉及诉讼标的额大的案件,依托“3+N”巡回护企法律体系,开展全打包“一站式直通车”诉源跟踪和专项调解;编制涉企审判白皮书,深入分析案件类型特点,实现“办理一案、指导一片、规范一类”,案件审理效率提升75%。二是着力构建商业秘密立体保护模式。从行政保护、民事保护、刑事保护、商业秘密鉴定、海外维权等多个维度,布局商业秘密保护工程,成功入选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全市唯一)。开展“商业秘密保护企业维权援助项目”,可为全区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法律培训、协议起草等专业化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推动行业交流及政企、检企、警企联动执法模式,形成立案协助、证据互认、维权联动、信息共享、案情会商等协作机制。全区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3处,80余家企业逐步建成商业秘密保护站。三是着力推广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编制《德城区2023年度“一件事”综合监管合规指引》《德城区综合监管“一件事”市场主体管理试行办法》,明确医疗、交通、项目承揽、教育培训等8领域17个部门42类监管事项,推动“综合查一次、一次查多项”,常态化推进跨领域、跨区域联合检查2300余次,一般事项、重点事项的检查次数分别降低62%、37%。联合商会、民营经济局设立首批行政执法监测点,试点推行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联动机制,对73条行政执法投诉案件进行回溯分析,全面掌握企业不满意的执法行为和领域。

双轮驱动赋能,拓展法律服务外延。集成“大数据办案平台+能动执审政务服务”双轮驱动,把政府服务纳入法治轨道,护航民营经济不断向“高精尖”探索。一是搭建数字政法公共服务矩阵。增设首家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审判法庭,对金融纠纷案件优先适用“网上立案、云端庭审、快办快结”诉讼服务;打造首家线上质量基础设施云平台“德城NQI”,向社会全量公示行政执法委托、重大执法审核等重要指标2377条,优化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提前介入、重点工程合法性审查全程参与;开通智慧警务问题线索快速流转“绿色通道”,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合同诈骗、企业内部职务犯罪等,千方百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二是“审判”融合畅通市场主体破产退出通道。联合审批局建立破产企业简易注销机制,探索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通过简化破产程序,降低行权成本,提升破产处置效率,破题空壳企业、失联企业等经营异常企业退出难题。充分运用预重整、重整、和解能动司法程序,让企业在“破”中“立”,帮助148家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企业绿色转型,通过债务重组助力濒临破产物流园区复工续建。三是构建信息化辅助新模式。推动立案服务“就近能办、异地通办”,为企业提供立案、交费、开庭、送达、保全、鉴定等“一网通办”诉讼服务,成立“邮政+”集约送达中心,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文书电话联系、电子送达、邮寄送达以及文书目的地集中打印、跨域打印、卷宗流转、同城配送等集约化服务,累计网上立案10074件,办理保全案件304件、鉴定案件755件,实现目的地集中打印邮寄送达法律文书10000余件次,电子送达法律文书18000余件次。“加速度”与“减耗时”双向发力,切实保障了市场主体的诉讼权利。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文内容